1973年,宋晓英已经在吉林省吉剧团学习了一年半戏曲基本功,还属于学员。在年底的全省戏曲汇演中,她担任了报幕员,那时的她还梳着两条长长的大辫子,时不时还向胸前一甩,感觉特别好。当时长影新版《平原游击队》正在挑选翠屏这个角色演员,摄制组人员看到了宋晓英的报幕,她活泼、清脆的报幕风格以及举止神态中透露的泼辣气息,与剧中翠屏的形象十分契合。就到后台找到了她,与吉剧团协商,让她立即去长影试镜头。 其实宋晓英来到长影后才知道,在她之前已经有十八九个候选人正在厂里试镜,这些小女孩来自全国各地,都很漂亮。在宋晓英试镜后,她们都离开了,最后定下了宋晓英来演翠屏。这是1973年的12月,长春正下着漫天大雪,宋晓英就是这样踩着厚厚的积雪走进长影厂大门的。
翠屏是一名女游击队员,也是李庄的村民。她性格活泼、泼辣,具有强烈的抗日热情和革命精神,积极参与游击活动,帮助李向阳等游击队员掩护群众、保护公粮。老版中这个角色戏份并不太多,在重新拍摄的这版中,导演加大了戏份,也给了演员更多的表演空间。那时候拍戏都要体验生活的,宋晓英生活在新社会,不熟悉战争年代生活状态。导演带领全体演员专程前往河北冉庄体验生活,听老人们讲述当年的抗战故事,并深入到当年遗留下来的历史遗址——让人震撼的地下通道里去体验抗战中的军民生活。
地道里空间很小,必须要猫着腰,甚至爬行。突然导演喊了声:”请工作人员把灯关掉“,地道里一片漆黑,恐怖感一下笼罩在宋晓英的心头,全身都感觉难受。导演还让剧中演员都保持一定的距离,谁都抓不着,保持着对于这种真实环境的体验。尽管实拍时是在摄影棚里搭的内景,但前期的体验生活给了她充分的烙印,钻到地下通道后,一下就回到了当初体验生活那一瞬间,即便是有照明,有灯光,思想意识完全是进入那种生活的状态。她感觉自己渐渐融入角色,不再感到陌生了。为了更贴近翠屏的角色形象,宋晓英听从剧组安排,剪掉了自己留了很多年的两条大辫子。
在拍摄过程中,宋晓英得到了导演武兆堤的精心指导。拍摄翠屏目睹弟弟被日军打死的那场哭戏时,是在长影当时最大的摄影棚里搭的景,戏中的群众演员都是长影的老演员。宋晓英要演出翠屏在特定状态下的戏,悲愤中夹杂着恐惧以及伤心,声泪俱下。武兆堤导演通过设想出来的很多情景画面,对她进行启发与诱导,而准确地拿捏住了翠屏在悲愤中夹杂着恐惧和伤心的情绪。这对第一次拍电影的宋晓英来讲,是个很好的启发。宋晓英当时年龄小,胆子也小,连鞭炮都不敢玩,但为了真实表现出主人公中弹的情景,她硬是让剧组的烟火师在自己身上一遍遍地试爆炸点,这种敬业精神也为她塑造角色加分不少。
对于这次误打误撞入行的经历,宋晓英感到自己是如此的幸运,不然真可惜了那两条大辫子,当时剪辫子时,她还流泪了,要知道那个年代,女孩子最美的装束就是留大辫子了。拍完影片,她就被长影厂留了下来,成为一名专职电影演员。那时候厂里青年女演员都是通过招考学员或艺术院校分配的方式进入的,而她是唯一一个戏曲演员转行的。在这之后的日子里,宋晓英不忘初心,始终扎根人民,塑造了众多观众喜爱的角色,把自己的一生与电影紧紧联系在一起。
冠达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