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曾有过胃隐痛、吃点就胀的情况,去看医生时,常会被问 “最近是不是没好好吃饭”—— 这其实暗示着,胃炎和饮食习惯关系密切。很多时候胃不舒服,不是得了大病,而是长期坏饮食习惯 “磨” 出来的问题。下面先说说要避开的饮食习惯,再聊聊养胃误区和隐形伤胃习惯。
胃若 “小工厂”,需规律运转方得康健。不良习惯易扰其节奏,长此以往或致炎症。以下这 3 类习惯,尤需留意:
三餐 “乱凑活”,饥一顿饱一顿:比如早上赶时间不吃早餐,晚上又因饿了一天吃撑,或是忙时忘吃饭、闲时不停吃零食。胃会按三餐时间分泌消化液,饿时没食物中和,消化液会刺激胃壁;饱时胃被撑太满,负担加重,长期下来胃容易 “闹脾气”。
重口食物 “不离嘴”,胃黏膜遭不住:“重口” 不只是辣,还有太咸、太冰的食物。比如顿顿吃辣火锅、常吃腌肉咸菜,夏天把冰可乐当水喝。胃里有层 “保护膜”(胃黏膜),太辣太咸会直接刺激它,冰食会让胃突然 “受凉”,时间长了这层膜易受损,进而引发炎症。
吃饭 “赶时间”,嚼都不嚼透:早上赶车咬两口包子就咽,中午 10 分钟吃完午饭 —— 这样咀嚼没发挥作用。咀嚼,绝非仅仅是将食物弄碎这般简单。在这一过程中,口腔会分泌唾液,而这些唾液能够助力食物的消化,使营养更好地被人体吸收。食物没嚼透,大块进入胃里,胃要花更多力气磨碎,长期会 “累到发炎”。
胃不舒服后,很多人跟风吃 “养胃餐”,但有些做法不对,会让胃更难受:
长期只吃粥、烂面条,胃会 “变懒”:人们常臆想软食有益胃部康健,便每日以白粥为饮、烂面果腹,认为如此便能呵护娇弱之胃。殊不知,饮食选择还需综合考量。但胃和人一样,长期不 “锻炼” 会变弱,一直吃不用消化的食物,消化功能会下降,后续吃正常饭菜反而容易胀。
空腹喝牛奶、吃粗粮,不是人人适合:有人听 “牛奶养胃” 就空腹喝,结果反酸拉肚子;有人觉得粗粮健康,空腹吃一大碗燕麦却越吃越胀。部分人有 “乳糖不耐受”,空腹喝牛奶刺激胃;粗粮纤维粗,空腹吃也刺激胃黏膜,最好搭配主食吃。
依赖 “养胃饼干”,其实含糖量不低:很多 “养胃饼干” 打着温和养胃的旗号,但含糖量不低。高糖会刺激胃黏膜、让胃酸变多,吃多了加重胃不舒服,偶尔吃两块可以,别当 “养胃神器”。
众人往往只聚焦于饮食的选择,却对用餐时的细微习惯视而不见。殊不知,这些小习惯正悄然侵蚀着胃部健康,在不经意间损害着我们的身体。
饭后马上躺或剧烈运动:吃完困了就躺,会让食物反流刺激食道和胃;觉得 “饭后运动助消化” 就马上跑步跳绳,胃里装满食物,剧烈运动会让胃晃动,易引发胃疼恶心。建议饭后半小时散步,1-2 小时后再做剧烈运动。
边吃边玩手机、工作,容易吃多还不消化:吃饭时刷视频、回消息,注意力不在食物上,容易不知不觉吃多。此外,分心之际,咀嚼往往变得既快且少,食物未能充分嚼透,如此一来,会加重胃部负担。用餐完毕后,人们便极易产生腹胀之感。
冷热食物交替吃,胃 “适应不了”:刚吃热火锅就吃冰淇淋,喝完热汤就灌冰饮料 —— 冷热交替让胃 “来不及反应”,一会儿热一会儿凉,易导致胃痉挛、胃疼,长期也损伤胃黏膜。
实际上,养胃并非难事,无需大费周章,更不必特意购置所谓的“养胃产品”。简简单单的日常调养,或许就能收获良好的养胃效果。避开上述坏习惯,按时吃饭、慢慢吃、吃清淡点,让胃规律工作、少受刺激,胃就会舒服很多。“好好吃饭”,看似稀松平常,实则是对胃部最为切实的呵护。每一顿规律且营养的餐食,都是给予胃的温柔关怀,让它能在安稳中履行消化之责。
冠达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